分類:興美術館
錯金銀工藝是中國古代青銅器製作中極具特色的技術之一,以其華麗的裝飾與卓越的工藝而著稱。這種技法通過在青銅器表面雕刻出精細的紋樣,再將金銀線或金銀粉嵌入紋飾中,使器物閃耀出奢華的光彩。錯金銀工藝既展現了實用價值,也體現了古代工匠的美學追求與創新精神。 最早的錯金銀技術可追溯至戰國時期,並在漢代達到鼎盛。其應用範圍廣泛,從禮器、兵器到日常生活器物,錯金銀工藝均留下了無數珍貴的作品。例如,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壺,其表面流暢的雲雷紋和精美的動物圖案,無不展現出當時技術的高度發展。 製作過程中,工匠需先在青銅表面雕刻出設計的紋飾,再將金銀材質嵌入或鎔接於凹槽內,經過反覆敲擊與拋光,使金銀與青銅完美結合,紋飾更加細膩且耐用。這一技術的成功,不僅依賴於精準的雕刻技藝,也需對金屬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 錯金銀工藝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手法,它也是古代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徵。擁有此類器物的多為貴族和王室成員,他們用來彰顯權力與財富。如今,這些珍品成為我們了解古代技術與文化的重要窗口。 若您對錯金銀工藝的歷史、技術和藝術價值感興趣,請觀看我們的專題影片,探索這門工藝如何在歲月的打磨中綻放出不朽的光芒。
此為古代飲酒行令的工具之一,銅骰通體採錯金銀工藝打造。完整收藏有大、中、小之別,為擁有十八面體的球形物,其中十六面錯出篆書或隸書「一」至「十六」,另兩面則錯有「酒來」和「驕」字,字體為篆、隸結合。其中一、二、七、十、「驕」、「酒來」六面嵌金地錯銀一週,另十二面則為嵌銀地錯金;並於各面空隙間以金絲錯出三角捲雲紋,中心鑲嵌綠松石或紅瑪瑙,造型極其精美。 骰子與“宮中行樂錢”同出,推測應是古代“行酒令”的玩物。行酒令,泛指酒席上的遊戲,有了行酒令的加入,讓喝酒更有氛圍。行酒令種類繁多,有投壺、接龍令、擊鼓傳花、飛花令…等。投壺,以盛酒的壺口作標的,在一定的距離間投矢,以投入多少計籌決勝負,負者賦詩或罰酒。接龍令,類似今日之成語接龍,接不上者喝酒。擊鼓傳花,由一人擊鼓,跟隨著鼓音,花在賓客間傳遞,音落花在手者,可即興做詩或表演小節目,或是罰酒。由此可知,古人行酒令之趣味所在,吟詩作賦不在話下,主要的目的不在輸贏,而在從中獲得遊戲的快樂。 文物尺寸: 1.2CM 、 4.5CM、2.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