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 Art Museum

興美術館

ART

藝術的瑰寶

在興合力,我們不僅追求卓越的建築品質,更致力於收藏並展示與建築相關的藝術品、植栽和歷史珍寶。這些收藏品不僅反映了我們對藝術的熱愛,也展示了我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戰國時期,銅鑄。此對承弓器取龍首造型,龍口大張,吐出一長頸高昂獸首,長頸綴有瑪瑙松石,龍首上五官刻畫清晰生動,龍尾及底座裝飾獸面,錯金銀紋飾鑄造極富立體感,工藝精湛華美,神秘中充滿威嚴感,彰顯主人崇高的身份和地位。
青銅質帶鉤,器體除背面外皆鑲有帶狀或塊狀的綠松石,並以錯金工藝和黑色鑲石為輔,不但使鉤首與側緣覆滿金光,還用細密的金線點綴了帶狀鑲石區塊。整體保存情況良好,正面僅有少部分綠色鏽蝕出現於縫隙處,鑲石和錯金處也未有大面積之剝落。鉤首呈鳥形,巨瞳顯目。鉤體正面以幾何形帶狀鑲綠松石為主,又留下部分空白區塊,以作錯金浮雕瑞獸紋飾;側面則以條帶形的錯金為主要裝飾,並於其中等距交錯嵌入綠松石和黑石石片。形制輝燦華美,布局得宜,是令人百看不厭的古代精品飾件。 在器物上鑲嵌綠松石是中國上古時期主要的輔助裝飾之一,最早可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例如二里頭遺址發現的一件重要器物——綠松石龍形器便是由二千多片綠松石鑲嵌排列而成。儘管戰國時代使用綠松石工藝的情況並不如史前繁盛,然而在相對開放且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當時仍然製作了不少鋪張華美的鑲石器物,帶鉤便是常見的類型之一。 戰國時期鑲綠松石的帶鉤至今仍不少見於拍賣市場上,而運用這類工藝的帶鉤多以長條形為主。與本帶鉤最為相似的例子之一,可見2015年香港嘉德經手的一支青銅錯金鑲松石帶鉤,其成交價超過新台幣二百萬元;至於以國家藏品為例,可見河南焦作市博物館保存的錯金鑲嵌綠松石銅帶鉤,雖然該帶鉤的物況並不如其他同形器理想,卻也不失重要參照物的價值。
漢代,銅鑄。造形為一匍匐野豬姿態,雙眼突出,嘴大張,翹鼻,鼻端呈如意圓幅形,上飾一對鼻孔,雙耳呈三角形,貼於額處兩側。嘴角呲出一對彎鉤狀獠牙,形象頗為誇張。野豬全身飾華麗錯金銀紋飾,以陰刻線刻繪,完成之後嵌入金絲,整豬背部紋飾以脊椎為中線,兩邊紋飾對稱,滿飾幾何卷草紋,部分飾遊絲細線漩渦紋,工藝之精,令人讚嘆。
西漢,銅鑄。錯金銀博山爐由爐身、蓋、柄及底座組成。博山爐是一種造型特殊的薰爐。爐蓋高聳如山,模擬仙山景象,山間飾有靈獸、仙人,鏤有隱蔽的孔洞以散香煙。 此爐匯合仙山、大海、神龍、異獸等多種元素,不僅反映出漢代人求仙和長生的信仰體系,也體現了大漢王朝“包舉宇內,囊括四海”的胸懷與氣度。高超的鑄造技藝充分詮釋了盛世時期漢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
竹北天境建案於大廳入口處設置優雅的迎客柏,其翠綠的葉片和迷人的造型為景觀設計的首選,搭配余燈銓大師的童趣銅雕,營造社區特有藝術氛圍。
造型優美的樹型、濃郁的松香氣味、樹冠濃密而充滿層次感,充滿藝術美感的氛圍,讓人賞心悅目。
於建案前廣場設置天然樹型優雅有致的黑松,將自然之美巧妙與建築融合為一,打造美麗、和諧、舒適的庭園空間。
《鎏金歲月之二》畫家:蘇隆雲。過去的美好日子,有一種懷念的心情。畫家借作品,以抒發內心情感,畫面運用潑墨流彩的手法形容時光飛逝,時光一去不復返。“一吋光陰一吋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鎏金歲月之一》尺寸:120X160cm,畫家:蘇隆雲。1984年生於福建蒲田,畢業於福建工藝美術學院。2000年參加北京藝術博覽會。2006年參加廣州藝術博覽會。2009年進修中國美術學院。2015年参加高雄藝術博覽會。2017年参加台中藝術博覽會。2018年参加台灣藝術博覽會。
返回頂端